- 王依川;赵春生;吕岩;贺伟;孙孟言;刘洪峰;侯代伦;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中不同颅内表现结核患者的脑白质改变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颅内结核(ITB)患者24例(ITB组)、颅外多器官结核(EMTB)患者26例(EMTB组)和健康对照(HC)25例(HC组)。采用DTI中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分析3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以年龄和性别为协变量,分析ROI的FA、MD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EMTB组仅MD局限性升高,ITB组FA广泛降低、MD升高更广泛。与EMTB组相比,ITB组FA降低和MD升高较广泛,范围小于ITB组与HC组之间的差异。ROI的FA、MD与认知功能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ITB和EMTB患者存在脑白质改变,并可能影响其认知功能;EMTB患者可能存在脑内的微观病变。
2025年05期 v.23 537-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小记;姜燕;田力文;孙秀彬;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定量参数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中的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胸部SDCT检查且经临床证实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41例共97个淋巴结(结核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48例共108个淋巴结(转移瘤组)。对SDCT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淋巴结最大层面、高密度区、低密度区的标准化碘密度(nID)、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_(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_(40~70)、λ_(70~100),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并对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诊断试验,评价其对淋巴结结核和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动脉期,2组淋巴结最大层面的nID、nZ_(eff)、λ_(40~70)、λ_(70~100),淋巴结高密度区的nID、nZ_(eff)、λ_(70~100),以及淋巴结低密度区的nZ_(ef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2组淋巴结高密度区的nID、nZ_(eff)、λ_(40~70)和λ_(7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2组淋巴结最大层面和低密度区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扫2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DCT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各定量参数nID、nZ_(eff)、λ_(40~70)、λ_(70~100)对纵隔淋巴结结核和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而平扫各定量参数难以鉴别两者。
2025年05期 v.23 54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冬;贺太平;郭佑民;陈一兵;段海峰;于楠;
目的:探讨基于胸片的迁移学习构建的模型对活动性肺结核(APTB)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15例APTB及513例CAP患者的胸片,按照5∶3∶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14例)、验证集(369例)及测试集(245例)。采用VGG16、Xception、ResNet50及MobileNet 4种预训练网络进行迁移学习。训练完成后分别选择4个预训练网络在验证集准确率最高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评价4个最优模型在测试集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净获益。结果:训练完成后,VGG16和ResNet50拟合较好,Xception和MobileNet存在过拟合现象。将上述4种网络在验证集准确率最高的模型应用于测试集,结果表明VGG16、ResNet50和MobileNet最优模型的AUC均高于Xception及影像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该3个最优模型及影像医师的校准度较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4种网络的最优模型均可在较大概率阈值范围内使患者净获益,其中VGG16最优模型的净获益最大。结论:迁移学习技术对APTB与CAP胸片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其中VGG16在4种预训练网络中表现最佳。
2025年05期 v.23 549-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枝红;洪玮;吕志红;胡智安;柯建梅;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儿卡介苗腋窝反应性淋巴结炎(BCG-it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腋窝BCG-itis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病变淋巴结的长短径比值、形态、边界、淋巴结门、血流情况,并进行分区、分型。结果:28例均为单侧病变,左侧18例,右侧10例。除1例为愈合后皮肤瘢痕形成外,余27例根据Level分区法确定病变分布,分为腋下组24例(88.9%),腋中组3例(11.1%)。28例按超声表现及病理发展过程,分为淋巴结炎型20例(71.4%)、干酪坏死型5例(17.9%)、脓肿窦道型2例(7.1%)和愈合瘢痕型1例(3.6%)。除1例愈合瘢痕型外,其余27例病变淋巴结内血流分布分型为中央型15例,周边型4例,混合型8例。结论: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腋窝BCG-itis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2025年05期 v.23 55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申成;张欢;范如雪;杨洋;陈兆楠;程念岚;犹露;李邦国;
目的:探讨临床-CT特征模型预测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具有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的肺结核患者430例,其中MDR-PTB 223例(MDR-PTB组),敏感肺结核(DS-PTB)207例(DS-PTB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和胸部CT表现。选取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CT特征为自变量,以是否耐多药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即临床-CT特征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MDR-PTB组复治、支气管扩张、病变累及肺叶≥3叶、多发空洞、厚壁空洞、包裹性积液、胸膜增厚、病情进展情况均较DS-PT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治、多发空洞、厚壁空洞、病情进展均为MDR-PTB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显示,AUC为0.799,特异度为89.9%,敏感度为61.0%,对应回归模型预测最佳临界值为0.570。结论:MDR-PTB与DS-PTB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复治、多发空洞、厚壁空洞、病情进展等多种表现并存时高度提示为MDR-PTB;临床-CT特征模型可为MDR-PTB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2025年05期 v.23 559-56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皓;王宇博;武佳磊;李佳庚;解博森;傅洋;杨斌;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肺结核的早期筛查、诊断鉴别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图像中高效提取大量特征,借助自动或半自动分析技术,将影像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力的可挖掘数据空间,辅助医师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肺结核患者。在这一过程中,深度学习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动化特征提取,深度学习能识别和预测复杂的影像模式。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在肺结核诊疗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深度学习成为自动化病灶检测、分割和分类的理想选择。综述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肺结核领域的应用进展,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
2025年05期 v.23 563-56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