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访问量:476168

神经影像学

  • 基于fMRI评估经筋循行路径对功能脑网络拓扑结构重塑效果的影响

    张耿标;吴京铧;郑鸿毅;李伟佳;陈奕安;王瑾;郑文斌;

    目的:使用静息态BOLD-fMRI结合图论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接受不同类型经筋治疗前后功能脑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揭示经筋循行路径对其神经网络调控作用的影响机制。方法:纳入33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三阳组18例和三阴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集简单反应时间测试、舒尔特方格测试、颅脑MRI 3D-T_1WI及BOLD数据。使用GRETNA软件构建功能脑网络,计算拓扑参数,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三阳组的反应力和注意力均显著提高,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均降低,特征路径长度提高(均P<0.05);而三阴组的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降低(P<0.05)。三阳组在多个认知相关网络脑区的节点局部效率和节点聚类系数减低(均P<0.05),83.3%(15/18)的脑区位于右侧大脑半球。相关性分析显示,舒尔特方格时间(SGT)与聚类系数呈正相关(r=0.338,P=0.005)。结论:以三阳经筋为靶点的经筋治疗能优化功能脑网络的排布,强化受试者的反应力和注意力,在网络运行模式优化和反应力/注意力强化上较三阴经筋治疗更明显。静息态fMRI结合图论方法可为早期定量观察经筋治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04期 v.23 403-408+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多模态MRI探究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脑结构与功能影像学特征

    胡启洋;刘欣仪;周义杰;王树青;蒋文贤;唐文成;廖美容;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与fMRI等多模态方法,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脑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110例VCI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56例(观察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54例(对照组)。比较2组颅脑总体积(TIV)、灰质体积(GMV)及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的差异;分析观察组差异脑区上述指标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IV为(1 339.87±135.24)cm~3,对照组为(1 341.57±134.02)cm~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V为(518.62±48.85)cm~3,对照组为(536.84±62.53)cm~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双侧内侧额上回、双侧额上回及右侧前扣带回灰质GMV减小;双侧距状回、双侧枕上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叶fALFF值增高。结论:多模态MRI揭示了VCI患者的结构与功能影像学特征,包括额叶GMV的下降与枕叶灰质的自发活性异常,有助于进一步探索VCI的脑影像学标志物及可量化的诊断指标。

    2025年04期 v.23 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瘤周水肿DTI参数对高级别胶质瘤IDH突变状态的诊断价值

    伍早俊;熊正秀;徐彩娇;胡国强;陈来伟;

    目的:评估DTI参数对高级别胶质瘤(HGG)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方法:在公开影像数据库中的胶质瘤数据集中筛选177例HGG患者的MRI图像及临床信息。177例中IDH突变型22例(突变组),IDH野生型155例(野生组),分析瘤体、近侧及远侧水肿区域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对IDH突变的诊断效能。再对诊断效能较好的参数行联合诊断试验,以确定最佳的诊断参数组合。结果:ROC曲线显示,AUC及约登指数最高的参数分别为FA_(水肿近侧)、体积比_(强化/水肿)、RD_(水肿近侧)、RD_(水肿远侧)、MD_(水肿远侧),其敏感度分别为0.750、0.909、0.800、0.900、0.850,特异度分别为0.779、0.571、0.634、0.572、0.579。5个参数联合诊断的AUC为0.866,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826,约登指数为0.626。串联试验提示,RD_(水肿远侧)与体积比_(强化/水肿)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净敏感度、净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0.818、0.816及0.634。结论:DTI参数能鉴别HGG的IDH是否存在突变,串联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2025年04期 v.23 414-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术前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非增强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刘彦宏;梁瑜晗;陈泽龙;王明霄;孙嘉翊;张雪梦;刘嘉霖;王玉林;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MRI图像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非增强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160个病灶)成人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术前T_1WI增强扫描图像均显示为非增强胶质瘤。160个病灶分为低级别组103个和高级别组57个,并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8个和验证集32个。将术前T_2WI和ADC图像配准至相应的T_1WI增强扫描图像上,并在T_2WI图上勾画ROI。使用Python提取每个序列图像(T_2WI、T_1WI增强扫描、ADC)的1 132个影像组学特征(形状、一阶直方图、二阶纹理及小波特征),筛选出ICC≥0.85的特征,并采用弹性网络回归算法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确定最优特征子集。基于筛选后的特征,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核、线性核)、K-最近邻(KNN)、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构建模型。采用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F1分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的模型均能不同程度预测高级别胶质瘤。多参数序列(T_2WI+T_1WI增强扫描+ADC)结合KNN分类器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2和0.805,准确率分别为0.805和0.719,敏感度分别为0.915和0.800,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727,F1分数分别为0.782和0.506。结论:基于术前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无创、准确预测非增强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分级,为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2025年04期 v.23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鉴别诊断

    石礼廷;王艳芹;李传亭;

    目的:探讨MRI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对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脑胶质瘤患者110例,均行3.0 T MRI扫描(T_1 FLAIR、T_2WI、T_2 FLAIR、DWI、T_1WI-CE、DCE),治疗后MRI图像均可见异常强化区。根据病理诊断和/或多次临床及影像随访检查,将110例分为复发组(77例)及治疗后反应组(33组);以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图像导入3D Slicer开源软件,手动勾画病灶并重建VOI,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t检验、MUSE选择器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诊断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特征筛选后T_2WI、ADC、T_1WI-CE、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相对强化率曲线下面积(iAUC)、DCE-MRI+T_1WI-CE模型分别得到7、5、3、7、5、10、5个最优特征,各模型在测试集中AUC分别为0.716、0.759、0.836、0.741、0.836、0.897、0.922。结论:MRI多参数联合模型鉴别胶质瘤复发、治疗后反应诊断效能良好,对比单序列模型,联合模型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

    2025年04期 v.23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参数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Ki-67表达的价值

    李勰;李辉虎;李繁;万运;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影像组学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3例PCNSL患者,其中162例作为训练集,另4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在T_1加权对比增强成像(T_1CE)、DWI及T_2 FLAIR图像上手工分割病灶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获得Ki-67表达水平独立预测因子,结合最优影像组学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建立联合模型预测Ki-67表达水平,并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203例中Ki-67高表达组89例,低表达组114例。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均是Ki-67表达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最终筛选出19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其中梯度提升机(GBM)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AUC(训练集0.88,外部验证集0.83),随机森林(RF)模型次之,其训练集AUC为0.86,外部验证集AUC为0.79。GBM模型具有较高敏感度及召回率,RF模型准确率较高。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AUC最高分别为0.92(95%CI 0.88~0.96)、0.88(95%CI 0.78~0.97)。校准曲线表明联合模型校准效果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总体净效益。结论:基于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可实现术前对PCNSL的Ki-67表达水平的有效分层。

    2025年04期 v.23 430-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脑卒中MRI研究领域前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娜娜;于卫永;张媛;于巍伟;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MRI在脑卒中领域应用的前100篇高被引论文,旨在探讨MRI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2日有关MRI和脑卒中相关文献,纳入前100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国家(地区)和机构、国际合作、共引参考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100篇文献发表在1991—2020年,展现出明显的发表趋势波动,其中2003年发文量最高,整体遵循“驼峰曲线”模式,2020年文献年度被引频次达顶峰。100篇共784位作者,依据赖普斯定律有65位核心作者,其中Warach和Parker在作者合作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哈佛大学以11篇文献发表量领先,匹兹堡大学等7个机构并列第2。共同发表文献的国家分布分析显示,美国以显著的发文量和合作网络密度在MRI和脑卒中研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CiteSpace软件的双图叠加功能揭示了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间的高互引频率和密切关联性。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了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技术应用,以及认知功能与康复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三大主题,展现了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理解大脑功能、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核心作用。结论:MRI技术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脑卒中的诊断、疗效评估及神经损伤和修复机制的个性化、客观和精准分析方面。研究重点包括静息态、任务态MRI与PET-CT等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综合分析揭示了脑卒中领域内MRI应用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及医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深入理解大脑功能、疾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2025年04期 v.23 436-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灸影像学

  • 电针干预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部缺血机制的研究

    杨韵蓉;冯辉;管华宗;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组织星形胶质细胞(AS)高温需求丝氨酸蛋白酶A1(HtrA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8只。采用线栓法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接受相同的手术暴露但不进行线栓阻塞。造模成功24 h后,对电针组大鼠的百会穴和神庭穴施以疏密波电针治疗,频率2/15 Hz,电流强度1.5~2 mA。观测术后7 d(电针干预后)3组大鼠脑部血流的变化、AS活化情况,检测HtrA1 mRNA、蛋白HtrA1表达水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蛋白浓度,并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HtrA1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提高(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显示:电针组HtrA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1β、IL-6均显著上调(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TNF-α、IL-1β、IL-6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电针可缓解MCAO模型大鼠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提高脑部血液流动,抑制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trA1蛋白表达及AS极化有关。

    2025年04期 v.23 444-448+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针刺干预慢性颈痛的中枢机制

    李思瑢;陈嘉珊;林敏;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探讨针刺干预慢性颈痛(CNP)的中枢机制。方法:纳入CNP患者31例,分为针刺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针刺组采用体针+头皮针治疗;对照组未行干预。2组治疗前后均行视觉模拟量表(VAS)及颈痛量表(NPQ)评分,同期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脑功能活动。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组VAS、NPQ评分均减低(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N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干预前后患者表现为前额皮质、扣带回皮质、颞下回、楔叶、楔前叶、顶上小叶、中央前后回及枕叶皮质神经元活性的增高或降低(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右侧脑岛、右侧豆状壳核、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及右侧颞上回脑功能活动减弱(均P<0.05),未发现脑功能激活的脑区。结论:针刺干预可有效缓解CNP。针刺干预前后大脑皮质表现为广泛的脑区活动改变,提示针刺与感觉-认知-情绪相关的脑区有关,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2025年04期 v.23 449-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T2 mapping对止痛健骨方防治兔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衰老疗效的监测

    高辉;黎芳丽;颜路悠;张堃;

    目的:评估止痛健骨方防治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衰老的疗效,探讨T_2 mapping对疗效监测的价值。方法:采用石膏绷带伸直位制动膝关节的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止痛健骨方组及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各8只。制动2周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蒸馏水灌胃,止痛健骨方组给予止痛健骨方,硫酸氨基葡萄糖组给予硫酸及葡萄糖胶囊。治疗4周后均行膝关节T_2 mapping成像,并对关节软骨细胞的p16~(INK4a)表达量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各组间膝关节软骨T_2值及p16~(INK4a)表达量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干预方法、关节软骨T_2值与关节软骨细胞p16~(INK4a)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止痛健骨方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关节软骨T_2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正常对照组、止痛健骨方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关节软骨细胞p16~(INK4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细胞p16~(INK4a)表达量与关节软骨T_2值呈非线性关系,p16~(INK4a)表达量随T_2值升高,先缓慢升高,再迅速升高(P<0.05)。结论:止痛健骨方可防治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衰老,且T_2 mapping可作为药物防治软骨衰老的无创评估工具。

    2025年04期 v.23 456-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纵向应变参数评估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相关早期心肌损伤及红黄煎剂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

    朱梦琳;陆美娟;薛静娴;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定量参数左室纵向应变(LS)早期识别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相关心肌毒性,评估红黄煎剂早期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3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16例。2组均予以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持续4~8个周期。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次开始化疗至化疗结束后7 d口服红黄煎剂。比较分析2组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化疗后6个月的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环间隔侧组织运动速度(间隔s’)、二尖瓣环侧壁侧组织运动速度(侧壁s’)、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LS(包含LS_(内层)、LS_(中层)、LS_(外层)),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LS_(内层)、LS_(中层)、LS_(外层)绝对值在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化疗后6个月这3个时间点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在化疗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化疗前水平(均P>0.05)。对照组LS_(内层)、LS_(中层)、LS_(外层)在观察过程中呈持续下降趋势,在化疗后6个月较化疗前绝对值更低(均P<0.05)。而2组化疗后6个月较化疗前,LAD、LVEDd、间隔s’、侧壁s’、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S能早期识别蒽环类化疗药物造成的心肌损伤,较传统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更灵敏。化疗期间口服红黄煎剂有助于改善蒽环类化疗药物造成的早期心功能损伤。

    2025年04期 v.23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头颈部影像学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联合影像组学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冯俏;岳志斌;孙樱函;全江海;程留慧;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联合影像组学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12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结节60个,恶性结节68个;随机分为训练集(85个)和验证集(43个)。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和双能量定量参数,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提取平扫、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选择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的AUC,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净获益。结果:结节钙化、纵横比和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用于构建临床模型。临床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60、0.848;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937、0.918;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最高,分别为0.967、0.937。DeLong检验表明,训练集中临床-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说明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23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咽癌FS-T2WI序列纹理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于学文;李统;孙立新;王林省;王锡明;

    目的:探讨下咽癌FS-T_2WI序列纹理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下咽癌患者的资料。33例中Ki-67低表达15例,Ki-67高表达18例。应用Mazda软件在肿瘤最大截面手动勾画ROI,提取纹理特征;纹理特征的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特征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纹理特征采用因子分析行降维归类;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自变量筛选,建立相应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归类纹理特征及回归模型对Ki-67表达水平的诊断效能。结果:4个归类纹理特征(公因子1~4)预测肿瘤Ki-67表达水平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583(95%CI 0.361~0.806)、77.8%和41.7%,0.644(95%CI 0.432~0.855)、100.0%和33.3%,0.602(95%CI 0.379~0.825)、50.0%和25.0%,0.662(95%CI 0.458~0.867)、55.6%和66.7%;回归模型评估肿瘤Ki-67表达水平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49(95%CI 0.878~1.000)、88.9%和83.3%。结论:FS-T_2WI序列纹理特征回归模型可预测下咽癌Ki-67的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该病及评估预后提供帮助。

    2025年04期 v.23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胸部影像学

  • 基于高频彩超联合SWE构建列线图模型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黎栋;冯景;任永凤;李健;刘芳欣;王珊珊;

    目的:探讨基于高频彩超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构建列线图模型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18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51例)与无转移组(67例)。比较2组高频彩超与SWE征象、参数及基线资料,并分析基于高频彩超联合SWE构建的列线图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转移组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占比、皮质厚度、ALN弹性模量最大值(E_(max))、弹性模量平均值(E_(mean))、弹性模量标准差(E_(sd))均大于无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原发肿瘤最大径大于无转移组(P<0.05)。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频彩超及SWE征象与参数(淋巴结后方回声、皮质厚度、E_(max))均为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高频彩超及SWE征象与参数(淋巴结后方回声、皮质厚度、E_(max))构建列线图模型发现,其诊断乳腺癌ALN转移的C指数为0.862(95%CI 0.799~0.925),诊断效能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风险阈值在0~0.92时,列线图模型可提供显著增加的临床净收益,临床适用性较强。结论:基于高频彩超联合SWE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ALN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

    2025年04期 v.23 477-48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腹部影像学

  •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的MRI量化参数与经期延长关系的探讨

    黄炎文;张鑫;王辉;康英杰;成建明;谭文莉;龚志刚;詹松华;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CSD)MRI量化参数与经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剖宫产后存在CSD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经期是否延长,分为正常组36例和延长组54例。在矢状位T_2WI上评估子宫位置(前倾/后倾)、憩室形状(三角形、乳头状或其他形状),测量憩室最深径、最长径、体积、残存肌层厚度(RMT),计算残存肌层比值。结果:90例中,子宫前倾42例,后倾48例;三角形憩室30例,乳头状40例,其他形状20例。2组子宫位置及憩室形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憩室最深径:延长组(5.38±2.11)mm、正常组(4.19±1.30)mm;憩室最长径:延长组(8.87±3.33)mm、正常组(7.02±2.16)mm;憩室体积:延长组(361.92±342.41)mm~3、正常组(236.27±176.97)mm~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T、原子宫肌层预估值、残存肌层比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的最长径、最深径和体积与经期延长相关。

    2025年04期 v.23 48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骨骼肌肉影像学

  • 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于明秀;蒋雪梅;吕文学;鹿洪秀;张远媛;吴美琪;赵晓峰;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可视化下周围神经联合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在早期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3组均采用基础镇痛法镇痛,B组在基础镇痛后加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C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比较3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术后镇痛药物及补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不良反应。结果:静息及活动状态下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B组、C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方面,B组、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B组、C组均短于A组,C组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及首次补充镇痛药物时间方面,A组早于B组、C组,B组早于C组;按压镇痛泵次数及镇痛药物的用量方面,A组多于B组、C组,B组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可视化下周围神经阻滞,提高了神经定位精准性和穿刺的安全性,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TKA术后的应用提高了周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减少了镇痛药物使用量,疼痛减轻有利于早期开展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在术后快速康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5年04期 v.23 486-490+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踝关节定量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

    朱明;康静霞;韩广;李强;刘晓朋;

    目的:探讨踝关节定量CT(QCT)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接受腰椎及踝关节CT检查的109例患者。测量胫骨下端、距骨、跟骨及踝关节骨密度(BM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年龄及踝关节各测量区域BMD与腰椎BMD的相关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踝关节各测量区域BMD预测骨量异常的截断值。结果:109例中,BMD正常61例,BMD减低29例,骨质疏松症19例。胫骨下端、距骨、跟骨、踝关节及腰椎BMD分别为(145.68±52.30)、(271.13±61.89)、(102.10±45.52)、(173.31±48.30)、(127.73±49.40)mg/cm~3。胫骨下端、距骨、跟骨、踝关节BMD与腰椎BMD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踝关节BMD与腰椎BMD相关性最高(r=0.690,P<0.01)。年龄与各测量区域BMD均呈负相关,其中与腰椎BMD相关性最高(r=-0.72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踝关节BMD对骨量异常的诊断效能最佳,其截断值为182.6 mg/cm3,AUC为0.891(P<0.05)。结论:踝关节QCT BMD与腰椎BMD明显相关,对评估骨量异常具有显著价值,尤其是在缺乏腰椎数据时,可作为有力的替代性参考指标。

    2025年04期 v.23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儿科影像学

  • 主肺动脉频谱多普勒超声参数评估胎儿肺成熟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毕源源;郭娜娜;于霞;

    目的:探讨主肺动脉频谱多普勒超声相关参数及主肺动脉内径产前预测胎儿肺成熟度(FLM)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6例早产单胎孕妇行超声检查,测量胎儿主肺动脉内径及频谱多普勒超声相关参数:收缩期加速时间(AT)、射血时间(ET)、加速时间/射血时间比值(AT/ET)、收缩期峰值流速(PSV)、PI、RI。根据新生儿结局,86例分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组36例和非NRDS组50例。比较2组胎儿主肺动脉相关参数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主肺动脉内径及超声参数对NRDS的产前预测效能。结果:NRDS组分娩孕周、超声检查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非NRDS组,宫内生长受限占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合并肺炎占比均高于非NR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RDS组主肺动脉内径、AT、AT/ET均低于非NRDS组,PI高于非NRDS组(均P<0.05);2组ET、PS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分娩孕周后AT、AT/ET均是NRDS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01),AT、AT/ET越低,则NRDS发生率越高。ROC曲线分析示,AT、AT/ET产前预测NRDS的AUC分别为0.92、0.97,且AT≤35.17 m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0%和96.00%,AT/ET≤0.2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0%和98.00%。结论:胎儿主肺动脉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无创评估FLM,从而预测产前NRDS的发生。

    2025年04期 v.23 496-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术前APD/PT比值预测重度肾积水患儿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后肾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

    刘洋;张玲玲;张磊;

    目的:探讨术前肾盂前后径与肾实质厚度比值(APD/PT)对重度肾积水患儿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后肾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胎儿泌尿外科协会(SFU)Ⅳ级单侧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术前APD/PT=15为界,分为高比值组14例(APD/PT≥15)和低比值组15例(APD/PT<15)。比较2组术后差异侧肾功能(DRF)改善幅度(△DRF)。结果:高比值组术后△DRF显著低于低比值组[(4.12±5.87)%vs.(9.78±7.23)%,P=0.021]。术前APD/PT与△DRF呈负相关(r=-0.451,P=0.014),且为DR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8,95%CI 1.09~1.51,P=0.009)。结论:术前APD/PT比值是预测重度肾积水患儿术后肾功能恢复的有效指标,APD/PT≥15者恢复较差。该指标简便无创,推荐纳入术前评估体系。

    2025年04期 v.23 5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智能影像学

  •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李静;王凯峰;张美兰;宋博文;赵峰巧;杜海;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头颈部CTA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图像。根据过去6个月内有无引起同侧眼缺血事件(短暂性单眼失明、一过性黑蒙或视网膜梗死)或大脑半球缺血事件(短暂性缺血发作或卒中)分为症状组(54例)和无症状组(126例)。180例以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36例)。从训练集图像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后保留最有意义的特征用于构建5种机器学习模型,即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融合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和极度随机数(ExtraTrees),通过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结果:在测试集中,5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为0.723~0.786。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ExtraTrees和LightGBM模型的预测效能均表现良好,AUC分别为0.781、0.786和0.829、0.770,敏感度分别为0.663、0.643和0.735、0.643,特异度分别为0.761、0.875和0.804、0.875。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2025年04期 v.23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T平扫的预测模型对肺梗死与胸膜下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董海霞;张友军;蒋瑞生;张万伟;蒋常琴;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征象的预测模型,对肺梗死与胸膜下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肺梗死与35例肺炎患者的胸部CT图像。对2组楔形征、血管征、反晕征、胸膜增厚、近心侧透光度减低征、肺体积缩小、胸腔积液、静脉分支可见征、支气管充气征等征象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2组楔形征、血管征、反晕征、胸膜增厚、近心侧透光度减低征、肺体积缩小、胸腔积液、静脉分支可见征、多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分支可见征多见于肺炎,余8个征象多见于肺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楔形征是肺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静脉分支可见征是肺梗死的保护因子。楔形征与静脉分支可见征构建的联合模型的AUC为0.925,高于血管征及楔形征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楔形征与静脉分支可见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较准确地鉴别肺梗死和肺炎。

    2025年04期 v.23 51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像技术

  • ROI大小对IDEAL-IQ序列测量2型糖尿病胰腺脂肪含量的影响

    杨梦;袁永丰;张庆雷;吕品;辛小燕;王中秋;

    目的:探讨ROI大小对IDEAL-IQ序列定量测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腺脂肪含量(PFC)的影响。方法:纳入T2DM患者50例(T2DM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行IDEAL-IQ扫描,采用IDEAL-IQ序列生成的脂肪百分数图测量PFC。在胰头、胰体及胰尾处放置不同大小的ROI(40~60、80~100和120~140 mm~2),由2位医师独立测量PFC,间隔3周后再测1次,比较同一医师选择不同ROI大小测量相同部位PFC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图评估2位医师在相同部位、相同大小ROI测量PFC的一致性。结果:T2DM组中,选择不同大小ROI时,同一医师测量胰尾的P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ROI分别为40~60 mm~2和120~140 mm~2时,同一医师测量胰尾的P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中,选择不同大小ROI时,同一医师测量胰体、胰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ROI分别为40~60 mm~2和120~140 mm~2时,同一医师测量胰体及胰尾的P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测量与间隔3周测量比较:ROI为80~100 mm~2时,同一医师测量T2DM组相同部位PFC的ICC最高。2位医师间比较:2位医师测量T2DM组及对照组PFC的ICC较好,ROI为80~100 mm~2时ICC最高。结论:IDEAL-IQ序列测量T2DM患者的PFC时,ROI的大小会影响胰腺脂肪的测量结果,ROI为80~100 mm~2时测量T2DM患者PFC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较好。

    2025年04期 v.23 516-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个性化冠状动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丁晓青;宋璟璟;谭文莉;朱璟;王立;徐慧慧;吕一宁;谢瑶;赵喜;詹松华;王丹红;龚志刚;

    目的:探讨个性化冠状动脉CTA(C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行CCTA的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使用个性化注射方案,对照组根据kV设定对比剂注射方案。记录2组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测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旋转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与中段的CT值和标准差,评估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并比较2组差异。结果:2组平均管电流、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平均对比剂剂量、平均注射流率分别为(30.85±7.03)mL、(2.44±0.55)mL/s,对照组分别为(50.38±1.35)mL、(4.04±0.13)mL/s,试验组较对照组剂量减少63.31%,流率降低6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主观图像评分(3.80±0.40)分,对照组(3.90±0.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测量血管的CT值和噪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各测量血管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主动脉根部噪声评分、冠状动脉血管平均CT值及其客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主动脉根部SNR客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结论:个性化CCTA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显著降低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2025年04期 v.23 52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超重及肥胖患者胸部CT精准扫描范围的探讨

    施康;邹超;王雨晓;罗云;杨瑞佳;辛小燕;胡安宁;李茗;杨尚文;

    目的:探讨精准设置超重和肥胖患者胸部CT扫描范围,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前瞻性收集行胸部CT检查的超重(28.0 kg/m~2>BMI≥24.0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患者各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超重和肥胖患者各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行正位定位像人工定位扫描、双定位像人工定位扫描及人工智能自动定位扫描。记录肺尖、肺底及总无效层数、定位时间、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降主动脉及肺野的CT值及噪声值,计算3种定位扫描方式的重新扫描率,由2位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并对评分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3种定位扫描方式的肺尖无效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底及总无效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位定位像人工定位的总无效层数最多;肥胖患者中双定位像人工定位的肺底及总无效层数最少,与人工智能自动定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定位像人工定位扫描定位时间均长于正位定位像人工定位扫描和人工智能自动定位扫描,各组扫描时间无差异。超重患者中,双定位像人工定位及人工智能自动定位的DLP均低于正位定位像人工定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肥胖患者中,双定位像人工定位的DLP均低于其他2种定位扫描方式(均P<0.01)。3种定位扫描方式的重新扫描率分别为15.0%、3.3%和8.3%。超重和肥胖患者3种定位扫描方式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位诊断医师对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胸部CT扫描时,对超重患者使用双定位像人工扫描或人工智能自动定位扫描技术可减少无效层数,实现精准扫描;对肥胖患者,使用双定位像进行人工定位扫描,则可更好地降低辐射剂量。

    2025年04期 v.23 527-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杨新梅;郭钰;史佳丽;刘建莉;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不断上升,加重了社会及医疗系统的负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介于心肌和心包膜脏层之间的内脏脂肪组织,由冠状动脉(冠脉)分支供血,其异常沉积可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像学检查可从EAT的厚度、脂肪衰减、体积及其炎症活动的发生等方面对AF进行评估,在AF消融术前评估及术后复发预测中有一定协助作用。就EAT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EAT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23 53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于2003年第1季度正式创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051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4894/R;国内邮发代号24-200,国外发行代号BM 1760。

    2025年04期 v.23 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