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耿标;吴京铧;郑鸿毅;李伟佳;陈奕安;王瑾;郑文斌;
目的:使用静息态BOLD-fMRI结合图论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接受不同类型经筋治疗前后功能脑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揭示经筋循行路径对其神经网络调控作用的影响机制。方法:纳入33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三阳组18例和三阴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集简单反应时间测试、舒尔特方格测试、颅脑MRI 3D-T_1WI及BOLD数据。使用GRETNA软件构建功能脑网络,计算拓扑参数,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三阳组的反应力和注意力均显著提高,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均降低,特征路径长度提高(均P<0.05);而三阴组的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降低(P<0.05)。三阳组在多个认知相关网络脑区的节点局部效率和节点聚类系数减低(均P<0.05),83.3%(15/18)的脑区位于右侧大脑半球。相关性分析显示,舒尔特方格时间(SGT)与聚类系数呈正相关(r=0.338,P=0.005)。结论:以三阳经筋为靶点的经筋治疗能优化功能脑网络的排布,强化受试者的反应力和注意力,在网络运行模式优化和反应力/注意力强化上较三阴经筋治疗更明显。静息态fMRI结合图论方法可为早期定量观察经筋治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04期 v.23 403-408+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启洋;刘欣仪;周义杰;王树青;蒋文贤;唐文成;廖美容;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与fMRI等多模态方法,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脑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110例VCI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56例(观察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54例(对照组)。比较2组颅脑总体积(TIV)、灰质体积(GMV)及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的差异;分析观察组差异脑区上述指标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IV为(1 339.87±135.24)cm~3,对照组为(1 341.57±134.02)cm~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V为(518.62±48.85)cm~3,对照组为(536.84±62.53)cm~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双侧内侧额上回、双侧额上回及右侧前扣带回灰质GMV减小;双侧距状回、双侧枕上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叶fALFF值增高。结论:多模态MRI揭示了VCI患者的结构与功能影像学特征,包括额叶GMV的下降与枕叶灰质的自发活性异常,有助于进一步探索VCI的脑影像学标志物及可量化的诊断指标。
2025年04期 v.23 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早俊;熊正秀;徐彩娇;胡国强;陈来伟;
目的:评估DTI参数对高级别胶质瘤(HGG)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方法:在公开影像数据库中的胶质瘤数据集中筛选177例HGG患者的MRI图像及临床信息。177例中IDH突变型22例(突变组),IDH野生型155例(野生组),分析瘤体、近侧及远侧水肿区域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对IDH突变的诊断效能。再对诊断效能较好的参数行联合诊断试验,以确定最佳的诊断参数组合。结果:ROC曲线显示,AUC及约登指数最高的参数分别为FA_(水肿近侧)、体积比_(强化/水肿)、RD_(水肿近侧)、RD_(水肿远侧)、MD_(水肿远侧),其敏感度分别为0.750、0.909、0.800、0.900、0.850,特异度分别为0.779、0.571、0.634、0.572、0.579。5个参数联合诊断的AUC为0.866,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826,约登指数为0.626。串联试验提示,RD_(水肿远侧)与体积比_(强化/水肿)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净敏感度、净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0.818、0.816及0.634。结论:DTI参数能鉴别HGG的IDH是否存在突变,串联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2025年04期 v.23 414-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彦宏;梁瑜晗;陈泽龙;王明霄;孙嘉翊;张雪梦;刘嘉霖;王玉林;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MRI图像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非增强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160个病灶)成人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术前T_1WI增强扫描图像均显示为非增强胶质瘤。160个病灶分为低级别组103个和高级别组57个,并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8个和验证集32个。将术前T_2WI和ADC图像配准至相应的T_1WI增强扫描图像上,并在T_2WI图上勾画ROI。使用Python提取每个序列图像(T_2WI、T_1WI增强扫描、ADC)的1 132个影像组学特征(形状、一阶直方图、二阶纹理及小波特征),筛选出ICC≥0.85的特征,并采用弹性网络回归算法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确定最优特征子集。基于筛选后的特征,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核、线性核)、K-最近邻(KNN)、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构建模型。采用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F1分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的模型均能不同程度预测高级别胶质瘤。多参数序列(T_2WI+T_1WI增强扫描+ADC)结合KNN分类器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2和0.805,准确率分别为0.805和0.719,敏感度分别为0.915和0.800,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727,F1分数分别为0.782和0.506。结论:基于术前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无创、准确预测非增强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分级,为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2025年04期 v.23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礼廷;王艳芹;李传亭;
目的:探讨MRI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对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脑胶质瘤患者110例,均行3.0 T MRI扫描(T_1 FLAIR、T_2WI、T_2 FLAIR、DWI、T_1WI-CE、DCE),治疗后MRI图像均可见异常强化区。根据病理诊断和/或多次临床及影像随访检查,将110例分为复发组(77例)及治疗后反应组(33组);以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图像导入3D Slicer开源软件,手动勾画病灶并重建VOI,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t检验、MUSE选择器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诊断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特征筛选后T_2WI、ADC、T_1WI-CE、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相对强化率曲线下面积(iAUC)、DCE-MRI+T_1WI-CE模型分别得到7、5、3、7、5、10、5个最优特征,各模型在测试集中AUC分别为0.716、0.759、0.836、0.741、0.836、0.897、0.922。结论:MRI多参数联合模型鉴别胶质瘤复发、治疗后反应诊断效能良好,对比单序列模型,联合模型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
2025年04期 v.23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勰;李辉虎;李繁;万运;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影像组学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3例PCNSL患者,其中162例作为训练集,另4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在T_1加权对比增强成像(T_1CE)、DWI及T_2 FLAIR图像上手工分割病灶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获得Ki-67表达水平独立预测因子,结合最优影像组学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建立联合模型预测Ki-67表达水平,并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203例中Ki-67高表达组89例,低表达组114例。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均是Ki-67表达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最终筛选出19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其中梯度提升机(GBM)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AUC(训练集0.88,外部验证集0.83),随机森林(RF)模型次之,其训练集AUC为0.86,外部验证集AUC为0.79。GBM模型具有较高敏感度及召回率,RF模型准确率较高。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AUC最高分别为0.92(95%CI 0.88~0.96)、0.88(95%CI 0.78~0.97)。校准曲线表明联合模型校准效果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总体净效益。结论:基于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可实现术前对PCNSL的Ki-67表达水平的有效分层。
2025年04期 v.23 430-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娜娜;于卫永;张媛;于巍伟;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MRI在脑卒中领域应用的前100篇高被引论文,旨在探讨MRI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2日有关MRI和脑卒中相关文献,纳入前100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国家(地区)和机构、国际合作、共引参考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100篇文献发表在1991—2020年,展现出明显的发表趋势波动,其中2003年发文量最高,整体遵循“驼峰曲线”模式,2020年文献年度被引频次达顶峰。100篇共784位作者,依据赖普斯定律有65位核心作者,其中Warach和Parker在作者合作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哈佛大学以11篇文献发表量领先,匹兹堡大学等7个机构并列第2。共同发表文献的国家分布分析显示,美国以显著的发文量和合作网络密度在MRI和脑卒中研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CiteSpace软件的双图叠加功能揭示了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间的高互引频率和密切关联性。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了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技术应用,以及认知功能与康复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三大主题,展现了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理解大脑功能、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核心作用。结论:MRI技术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脑卒中的诊断、疗效评估及神经损伤和修复机制的个性化、客观和精准分析方面。研究重点包括静息态、任务态MRI与PET-CT等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综合分析揭示了脑卒中领域内MRI应用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及医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深入理解大脑功能、疾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2025年04期 v.23 436-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